二○六 四月十二日 東學派擧動情報ノ件
附屬書一 大學儒生建言書竝ニ國王殿下ノ勅答書
二 東學派全羅監司ニ寄スル建言書竝ニ儒生派ニ 機密號外
前信發送後今日ニ至ル東學黨ノ擧動竝ニ其他ノ景況偵索致 一完伯電報東學黨六萬餘名向京師云
完伯トハ全羅監司ノ事ニシテ該道ハ東學派ノ巢窟ナリ其 一成均館香橋碑倒立云東學黨所爲云
成均館(大學校)城 一東學黨留駐果川邑、果川縣監尹秉 果川縣京城ヲ距ル三里一說ニ陰曆三月七日東學派果川ニ 一北漢山城方修理人心大駭有事則上欲播遷故也
北漢山城ハ壬辰役(豐太閤征韓ノ役)國王避亂ノ山城タ 一統壯兩營隊官卒兵丁每夜巡察各國各 統衛營壯衛營二營ノ隊官兵丁ヲ率ヒ每夜各國公館ノ附近 此他東學儒生兩派ノ建言書竝ニ揭示文ハ別紙ノ通ニ有之候 右報告及候也
明治二十六年四月十二日
在京城
辨理公使 大石正巳(職印)
外務大臣 陸奧宗光殿
(附屬書一)
(一) 伏以、臣等以草芥賤品、竊食賢關、惟知祗奉 文廟、尊衛聖 (二) 館學儒生進士李楗重等上疏大槪、敢陳衛斥之義、乞賜允兪 (附屬書二)
(一) 夫人事之難有三、立節盡忠、死於爲國臣之難也、竭力誠孝、死 (二) 惟我八方多士、咸聽此言、昔孔子之時、老佛之學竝起、孔子
對スル辯疏
候處其要領如左有之候
電報ニ云フ該黨六萬餘人京師ニ向フトアリ眞僞未ダ詳ナ
ラス
アリ此頃儒生派東學派ト意見相容レス故ニ東學派竊ニ其
石碑ヲ毁テリ
齊會ストノ事ナリ今果川縣監モ其黨ナリト云ヘハ其說故
ナキニアラス
リ地形嶮峻要害頗フル堅固ナリ山城內宮殿ノ設ケアリ宮
闕內ヨリ之ニ間道ヲ通シ不虞ノ變ニ備フ今之ヲ修理ス人
心大駭故ナキニアラス
敎慮其東學黨作亂之故也
ヲ巡察シ保護ヲ與フベキ旨王命アリタリト云フ
間御參考迄相添候
大學儒生建言書 東學派殄滅ノ意見
道、苟有邪說異學之橫政亂道者、則卽將昌言而拒之、扼腕而
除之、矧唯我 聖明之斷斷宸衷、深憂此道之不明、增修學規、
培養士氣之恩綸屢下、而近日又伏讀 聖敎之頌示一國、無非
所以右文興敎、扶正斥邪之懇懇至意、而以圖維新之化也、臣
等雖愚昧蔑學、豈不爲之懽欣鼓舞、思所以對揚 休命、益勉
夫子之道、而見今 闕門外進伏之徒、卽所謂東學敎主、垂前
顯戮之崔
邪之徒、轉益鴟張、肆然封章於白日之下、而以之欺上天而
誣一世也、大抵所謂崔濟愚者、潛自標榜於敬天正心之說、
妄擬吾儒之大道、而究其根因、無不是天柱餘敎、而其勢如
水火之莫遏也、臣等涵濡 聖明之化澤、講孔孟之遺書、誓不
與此徒俱生、坐見大道之蓁蕪也、伏願 聖明深察於陰陽消長
之機、反覆於人思生死之判、揮廓 乾斷、快伸雷霆之威、
渠所謂進伏疏頭朴升浩等幾人、亟正邦刑、布告八路、其餘黨
之散在列邑者、嚴飭該道臣發關捕捉、竝施殄滅之典、以快
興憤、復諭一國人士使之勸學興禮、一遵夫子之大道、卽將
見大陽中天鬼魅熄影、可以伸大義於天下萬世、而我東方無
疆之休、其在斯矣、云云
右建言書ニ對スル國王殿下ノ勅答
之音、事入、啓答曰、省疏具悉、謂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講明斯道、則何憂乎邪說之不伏乎、自有朝家之處置、爾等
諒悉、益勉莊修
東學派全羅監司ニ建議シ洋倭逐斥スベシト主張ス
於事親子之難也、守貞慕烈、死於從夫婦之難也、有生有死、人
之常也、有事無事、時之定也、生於無事安樂之時、樂乎忠孝
之道易、生於有事患難之際、死乎忠孝之地難、是乃臣子之
難而易、易而難者也、有生之樂者、不死於君父之難、有死之心
者、樂死於君父之難、吝於死者、不能成臣子之義、樂其死者、
能建忠孝之節、今倭洋之賊、入於心腹、大亂極矣、試觀今
日之國都、竟是夷賊巢穴、竊惟壬辰之讐、丙子之恥、寧忍說
乎、寧忍忘之、今我東方三千里兆域、盡爲禽獸之據、五百
年宗社、將見黍稷之移、仁義禮智孝悌忠信而今安在哉、況
乃倭賊反有悔恨之心、包藏禍貽
若恬然、因謂之安分、今之勢何異於火薪之上哉、生等蠢氓、
猶襲先王之法、耕國君之土、以養父母、於臣民之分、貴賤雖
殊、忠孝何異哉、願效微忠於國家、而區區下情、無路上達、
伏想巡相閤下以世家忠良、永保國祿、憂在進退、愛君忠國
之忱、非生等之可比也、古語曰、大廈將傾、一木難擎、大
浪將簸、一葦難航、生等數百萬同力誓死、掃破倭洋、欲效
大報之義、伏願閤下同志協力、募選有忠有義之士吏、同補
國家之願、千萬祈懇之地、
東學黨再ヒ揭斥ヲ爲シ其宗派ノ敎旨ヲ明シ儒生派ノ
誣妄ヲ辨疏ス
斥著經而不滅、孟子之世、楊墨亦熾、孟子闢載傳而未絶、所
謂異端之學雖英邁俊士易入難出、況愚夫愚婦乎、蓋一盛一
衰、彼一時此一時也、孔孟猶未絶滅、而經傳斥闢之遺訓、
千古開來學也、今東西之學相爭相鬪、彼可謂氷炭、而東曰是
此而非彼、西曰非彼而是此、一非一是、彼所謂是非非吾謂
是非也、又東曰此正而彼邪、西曰彼正而此邪、一正一邪、
彼所謂正邪、非吾謂正邪也、然則東者東之、西者西之、只
爲東西而已、而其所謂學、學所學、非吾謂學也、然則彼學
彼之、吾學吾之、事父爲孝、事師爲敬、事君爲忠也、君上
若用人則求忠於孝門、求良於敬門、以效堯舜之治、堯舜之道
不過孝悌也、噫吾徒以縉紳爲名、以縫掖爲號、上稱二帝三
王之經、下襲孔孟程朱之傳、以聖學爲務、在家則以齊家修
身謹行、去國則亦治輔國安民之策、各目
是謂學也、愼勿參攝於東西之斥疏、千萬伏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