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司諫權鳳熙疏
伏以臣材質庸愚學識淺短不足備數於具臣之一而第
伏念太陽所照葵藿自傾魯國有憂嫠婦亦憂玆將
萬死之計敢獻一得之愚伏願 殿下留神澄省焉顧今
國家事勢飢饉荐臻生靈塗炭畜積蕩竭經用不敷
紀綱解弛名分掃地正道寢微異敎橫行譬如大鼎煎
水裏沸而邊烘老木傷蠱中虛而殼立若於此時不施
之以止火回生之方將見鼎終破而木終顚矣可不懼哉
謹陳愚見臚列如左曰典 聖學以祈永命曰積誠心
以求賢才曰擇守令以安民生曰躬節儉以紓財用曰立
紀綱以定民志曰選將材以明軍律曰衛正道以闢邪說
是已逐條說捄用備乙覽焉所謂典 聖學以祈永命
者何也嗚乎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大舜之學也無偏無
黨建其有極者周武之學也恭惟我 殿下姿氣之純粹
仁心之藹蔚不下於舜武而臨御三十年澤未下究民
不見治者何也誠以上智之姿面未遑典于學不能明
其理而得於心故耳蓋帝王之學
壯而欲行而王者之學學之行之俱便而竝進稽諸古經
而發一政令監于聖訓而施一惠澤夙興夜寐懋厥德
而惟新敬身勤學無一念之或差明察邇言無爲近幸
所回撓克去己私一以公正爲標準肅淸宮禁惟親正士
廣開經筵頻接儒臣敬對方冊以聖賢而爲師友講論
經義以誠心而必體認日就月將溫故而知新克艱厥位
克享天心有言逆耳必求諸道取人爲善必反諸己事
事建極言言執中上以答皇天祖宗付畀之意下以副
八域臣庶顒若之望則基命自有宥密百事和矣生民
不期治而乂安矣夫如是則衆陽所宗百神扶相一身
康健自天佑之矣安用彼妖麽祈禱爲哉伏乞 幡
然改悟一切禁斷亦爲聖學中一事耳伏乞 聖照所
謂積誠心以求賢才者何也思傳曰爲政在於得人孟子
曰無仁賢則國空虛在昔明王誼辟求賢如渴聘幣
必致者誠以萬機之務兆民之衆不能獨判而獨理故
也是故選賢德而委政招俊乂而列位必賞必罰至公無私
治具必張民國安寧而粵我 聖朝遵用此道故享國
長久以至于今日矣 殿下何不監于先王成憲而思所以
久遠之圖乎古語曰才不借於異代今日朝廷之上非無賢
俊草野之間亦不乏人則惟在自上精擇而信任之誠心
求致之位稱其德官稱其才以致廣明勵翼百度皆
貞則豈不休哉何必斤斤達宵下行臣職一官一職躬
檢使三公尸位六部素餐也哉書所謂元首叢挫股
肱惰哉萬事墮者不幸而近之矣伏願斷自今日反求而
深思焉詢于僉謀愼擇其平日 聖心倚重朝野協望
者置諸百官之上而奮庸熙載亮采惠疇焉又擇
其秉心公平能幹廣務者以制六部而陟罰臧否各
率其下焉經幄必置有道之士以任啓沃之責兩司必
選剛直之人使盡極諫之道其餘各司亦皆使之盡
誠奉公無瘝厥官則治道洋溢於上而自然施及於
下矣夫如是則深拱于九重之中而君君臣臣明明穆
穆致治之敎不日可見伏乞 聖照所謂擇守令以安生民
者何也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此非謂可重乎詩曰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此非可愛乎傳曰君猶舟也民猶
水也水能載舟又能覆舟此非可畏乎粵我 先王明知
其可愛可重可畏故明選擇廉明淸白之可以子視生
民者以爲庶官而安其生業蠲其痼瘼從其所好而
好之隨其所惡而惡之故治隆於上而民逸於下矣今也
不然爲守令者只知剝民肌膚浚民膏血而不知安民
所以爲報答則玆曷故焉誠以陞秩之由於善事而移
拜出於納賄耳噫朝廷之於百姓相忘久矣以聖朝五
百年赤子殆盡於貪官墨吏之手而莫知或恤則烏
在其
者皆公言之曰幾度進獻內下卜定日債分排盡是無
前之費其餘緊重苞苴許多書問亦不可不爲別
薄況殘廩何可排備乎非不知民情之矜惻而債山壓
頭不得不已之耳其或知保民之爲報國而不忍虐民
不出其一再考難保其居官其中稍有知覺者寧餓
死於溝壑而斷念作宰云以 殿下不忍如保之心其必
惕然而深思之進獻卜定名色一絶斥退而必擇今日之
官而先喩道臣據實褒貶示群心以大公至正則苞
苴且必不敢冒受貨賄亦不可公行而民蒙實惠邦
本永固覆舟之憂可紓而親上之義生亦豈非今時急
務乎伏乞 聖照所謂躬節儉以紓財用者何也古者
帝堯剪茅茨等土階而衢童有粒烝之謠大禹菲
飮食惡衣服而宣尼垂無間之稱堯禹之事尙矣而亦
粵我 宣祖大王慮侈風之漸興會群臣披示裏衣
曰予衣猶如此卿等皆視之群臣承命仰瞻則不過綿
衣六七升而已逮至
縷踈近臣有言者乃下敎曰予豈愛一衣予有不盡
衣然後可以有及人者矣大哉王言所以畏天飭躬安
民保國之克至于今日休矣我 殿下受兩朝之洪基
承兩朝之丕緖則其外兩朝之心法寧可一分違越
也哉臣未敢知 殿下所御之衣其果如兩朝之綿苧而
至於屢澣乎若然群下窮奢極侈何不據法以洞禁
乎臣敢曰 殿下之儉身節財未差兩朝之聖德也向
於飾慶之日臣亦以軍銜參班而賜饌極豐榮感之至
繼以隱憂君之所賜雖一盃酒一器果爲人臣者孰不惶
感哉而當此究
伶等行下靡費太過者未知果有前例而設或有之不
宜若是之無節伏願繼自今日仰體先訓廓然改圖
服食器用惟土産是愛賞賜酺讌惟古例是遵當用
之地惟思節用當費之處每從省費則異物奇玩自
然不入於 聖心而循以廩財用有紓矣夫如是則下
之從上如風行草偃而朝廷草野咸囿於濟尨之化矣
亦望 聖照所謂立紀綱以定民志者何也管子曰禮
義廉恥是爲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
之曰順天理而節文之謂禮也順人心而裁制之謂義也
禮義者紀綱之元體而紀綱自禮義中出來者也廉
者見人之非禮加我而一芥不取之謂也恥者行己之暫蹈
不義則若撻于市之謂也廉是禮之用恥是義之端古昔
聖王之爲國必先四維於尊卑上下之分以禮而品節之
以義斷製於用舍取予之際諒吾之廉而忖度之見彼之
恥而折衷之此皆天理當然之則而人心之無能違越者
也是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義我待人以廉恥則人亦
待之如我矣推以至於四方萬民莫不浹洽而上下交孚
治化漸隆則在朝者有謙讓之風在野者有淬勵之節
而皁隷走卒亦皆安分自處不知干犯之爲何事矣此
豈非四維而紀綱立者乎降及叔季人君有自聖之心
佞臣有苟竊之計法綱墜地危亡立至管子之言亦豈
欺我哉竊伏惟念我朝尊崇道學扶植人紀禮義成
俗典章詳明上下數千年無與爲倫者矣如之何挽近
以來國綱旣淪俗尙不美朝廷之上不見尙廉之盛輦
轂之下多有犯分之習委靡頹惰變怪層生至於兵
隊之橫奪捕囚院隷之毆打朝官而極矣苟有一半分
義則此類胡爲無忌憚若是耶五百年禮義壞裂至
此如使賈誼而在今日則豈但太息流涕已而哉嗚呼病
入痼瘼誠難一朝遽醫不試方藥坐待其命可乎伏乞
殿下以此爻象勿付於氣數之無奈測然深思廓揮乾剛
申明法綱崇此廉義舊日汙俗咸與維新以禮遇臣無
間遠邇以法從事不擇貴賤使人咸服則國典有立民
志有定矣亦是 聖照所謂選將材以明軍律者何也
古語曰君不選將以其國與敵也將不知兵以其兵與敵
也所謂國之大事在於我者爲此故耳國家昇平已久
文恬武嬉丙寅洋擾爲數百年初有之事也其時爻象
都下一空而實賴皇天陰騭之德也彼類旋退幸得無
事丁丑日人之來亦以和成而退去尙無一番交兵之擧
矣見今各國講和註箚通商若謂此時無事於兵而不
選將材則惡乎其可也各營軍兵之敎師技藝於此可
見 聖意之至勤選居將任者只是世武家節次遷
進之人臣未知果能通武備志鞱略等諸書而又能
識生死奇正合變之利乎且兵隊技藝不由於主將之節
制而只在敎師之指揮而已則古今天下豈有此理乎若
以今日將臣謂之嚴軍律有節制則兵隊之矯頑不法
何若是之甚也故臣曰有將而無卒則或有搜括民丁以
寡敵衆之道矣有卒而將非其人則其不戢自焚之弊
不得免矣嗚呼我國之無將才久矣選將材亦難矣選之
道奚獨武臣中求之乎忠壯公臣權慄忠穆公臣李廷
馣出身文蔭而 宣祖大王能擢用之以致中興之盛此
豈非今日所仰法乎我東素稱人材府庫而但以科
第發身故才藝之士拘於俗習不能充養然其間亦
不無卓然傑特之可合需用者矣 殿下若心誠求之
則發於夢寐遇於耕釣何獨專美於古也伏願諸臣
中精擇可任者專任軍政而以其所學明其紀律嚴
其節制恒若大敵之妖前以爲緩急之用而至於求得國
士惟在於國家洪福耳亦望聖照所謂率正道闢邪
說何也三代以上尙矣勿論而周之衰孔子作春秋以戒後
世之亂臣賊子而嘗曰吾道一以貫之其後楊墨遍天下故
孟子曰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予豈好辯哉予不
得已也又曰夫道一已矣古聖之爲後世憂深矣降之漢唐
或老或佛一千四百年間無眞儒無善治而宋德休明周程
繼作傳遺經傳絶學爲後人倡至於朱夫子集群聖而折
衷然後斯道乃煥然復明于天下矣東方雖有箕聖八
條之敎而文獻無徵幾至泯泯逮于我朝聖神相承儒賢
輩出所業者孔孟之道所傳程朱之學也化民成俗文
物彬蔚小中華之稱良以此也挽近以來世降道微異
敎西來蚩氓駸入其中識者之寒心厥有久矣不幸去
年冬一種東學自出嶺湖之間寔繁有徒宣布其敎
道臣師臣莫之禁斷去月厥徒以數十年之前伏法之
崔濟愚稱謂其師伸冤而天門咫尺之地肆然伏閤若
論其罪誅殛猶輕而一番曉諭盡皆退去此莫非聖
德攸曁而闢異之策在於衛正之如何則盍於此際大振
儒風奬勸士氣思所以興化之道乎臣聞彼類之日熾
月盛非他守宰之貪虐滋甚故平民不能聊生投入於其黨
則輒與錢穀物我無間云哀彼飢寒傷心容或無怪玆豈
非赤子化爲蟲蛇者乎向以興學事十行絲綸丁寧申複
聖意之有在臣不勝欽仰萬萬伏願另圖衛正勿歸文具禮
致山林控道之人授以國子之任方擧草野拔萃之才思樂
之泮日課書禮使有退修之言日講文義擇其道學之源
而亦於州縣庠舍一切培養則士氣可以復振而不但爲觀聽
之美已而且命有司貪贓吏幾人烹杖禁錮以爲懲一勵
百之道而嚴飭道臣從公黜陟懷保小民俾安厥居離散者可
以復集入異者可以趨正而民風有丕變
日興黎首乂安而邪說自然消鑠於不知不覺之中矣亦
乞 聖照已上七條言近而意遠辭約而理到勿以人微而
癈之必須斷自宸衷躬親先之而施措得宜則可收其
實效矣若京各司各道各邑爲民癈瘼之筆削存減繫
是幹臣事則疇敢不祗承休命哉有人於此百畝田十
間室受於其父祖而爲子孫者勤勤懇懇儉食節用常
恐或墜其先業況我 殿下以五百年宗社三千里疆土副
先王懇大之業則其恒存寅畏迓續神休之 聖心謂當
如何哉又況 聖姿之聦明特達逈出而王足以能奮發
大志圖成至治而今日國勢綴旒如是者何也誠緣 聖
心不能大公而輔翼之不得其人臣竊痛之昔伊尹告于太
甲曰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無常享
享于克誠天位艱哉我 殿下如此太甲之一朝悔悟而克敬
克仁克誠則天之不親民之不懷鬼神之不享乎天親之民
懷之神享之則亦何憂乎萬億年无疆之休乎若以目下
目下國計莫可下手爲言則有大不然者近年竊發之患
都鄙皆同飭敎屢降不能懲戢者久矣去年冬今捕將
臣授任之後非徒都下竊盜之絶無鄕外火賊亦皆屛跡
得人之效自來如是爲國亦何異於是也伏願 殿下以
臣疏本下於廟堂凡百施措一如臣言而若三年無成則
請治臣誣罔之罪以爲妄言者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
愛君憂國激切屛營千萬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